回顾202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一只黑天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导致中国经济上半年急剧下滑的核心因素,但是中国疫情管控得宜,加上适度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方案,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V型反转,开始走向稳定复苏的道路,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为外贸表现超预期,全年贸易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人民币,年增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人民币,年增4%;进口14.23万亿元人民币,年减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人民币,增加27.4%。进出口从2020年6月起连续7个月正成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成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近一步巩固。中国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住了疫情,并率先开始复工复产,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迟迟不能控制疫情传播,导致生产能力受限。而发达国家为了稳定经济,陆续推出超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因而导致消费依然较为强劲,反而加大了对中国的依赖。在外贸超预期及政策上内外双循环开启的带动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人民币,首度迈上百万亿元新的历史性高点。面对疫情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GDP从一季度的下降6.8%到全年的增长2.3%,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产复工,因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展望2021
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之年,是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一年,也是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转换的第一年。世界疫情并未完全结束,疫苗成效尚待验证,美国新政府虽然上台,内外不确定性依旧存在。相对确定的是经济复苏还在延续,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化,改革力度也会明显加强。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IMF预测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2%。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以下趋势:
Ø 出口增速总体保持强劲,贸易顺差回落至正常区间
2020年出口强劲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疫情下中国的制造能力不断改善,而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产能则在疫情反复下受到限制,供给能力迟迟难以修复,在高端制造、医药等领域的进口替代效应有所显现。随着疫苗开始接种,中国对其他经济体制造能力的「替代效应」可能逐步减弱,因此预计2021年出口增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后续中国出口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增长,即「需求效应」。中国内需可能在消费改善下继续增强,进口将会受到内需好转而会继续增长。
Ø 内循环成为下阶段经济复苏的主力
制造业复苏、基建投资支撑、出口强劲是拉动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主力,但是消费恢复较慢,不过内循环需求侧改革启动后,制造业和消费将接棒投资和外需成为2021年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在需求回暖库存回补下,新一轮周期已经开启,制造业仍将持续好转,特别是与新基建相关的投资会明显加码。在内循环主体地位确立后,消费将成为需求侧改革的重点项目。随着经济复苏,消费意愿将明显增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常态化,线下消费潜力得到释放,消费及服务业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社会零售品同比增速有望回升10%左右。
Ø 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正常化
预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将逐渐正常化,如何选择政策退出的时点、退出的步伐,将成为影响经济复苏走势的核心因素之一。与很多国家推出巨额的刺激政策不同,中国这次应对疫情的特点就是刺激政策相对谨慎,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从未超过3%,但是去年首次将赤字率设定在3.6%以上,预计政府今年会将赤字率压回到3%左右。2021年财政政策主基调还是积极,但稳中偏紧,逐渐回归常态化,当然积极财政也会持续发力,但会是更加精细化,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在货币政策方面,去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要求,保持货币供给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定调是“不急转弯”,明确表示不改变当前的政策方向,2021年总体政策取向中性偏紧,宽松力度明显不及去年。货币政策预计会比较克制,流动性易紧难松,信用开始收缩。货币整体维持紧平衡,既不会大水漫灌,加息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除非经济出现明显的过热。2021年大概率是稳货币和紧信用组合,暂停降准降息,需要特别关注逆回购和MLF操作。同时社融应于去年第四季已经见顶,由于去年信用快速扩张,M2、社融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相差太多,名义GDP仅为5.5%,M2增速10.1%,社融增速13.3%,偏离较为明显,预计信用将近一步收缩。
Ø 人民币汇率有望稳中有升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大央行们纷纷祭出无限量宽松政策,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4大央行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把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从16万亿美元扩大到了近24万亿美元。中国是最早大范围出现新冠疫情的国家,但得益于高效的社会组织能力,很快便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早于领先其他国家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进入2020年第四季度,随着北半球气温的下降,新冠疫情在主要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经济恐落入双底衰退,而中国反成为2020年GDP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外贸表现超预期,对外出口顺畅,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在2020年的二、三季度是过去十年中最好的。资本账户从逆差转变为经常性顺差,共同支撑起了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此外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如QFII限额正式取消、取消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中国国债加入国际指数等,加上中国利率高,与发达经济体利差扩大,因而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区域贸易投资协议的达成,使得中国与经贸伙伴们的关系更为紧密。诸多利好因素,为人民币的升值打下了基础。2021年在美联储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预计拜登政府将再度推出财政刺激方案,美元仍将维持去年贬值的步调,加上中国经济领先复苏,预期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并有一定升值动力。但汇率风险在于下半年美国经济若大幅回升,两国经济增速的拉窄,也许会带动美元的反弹。
Ø 总体经济指标逐季回落
2021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已成为共识,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方向不会变,依然会领先全球,数据表现非常亮眼,但从节奏上看,将呈现前高后低逐季回落的态势。其中一季度最高,二季度后开始回落,下半年逐渐回归常态,四季度回到疫情前正常的经济运行水平。由于前期大规模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效果减弱、低基数效应消退后,经济脆弱性将逐步显现,还要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能否回复。
温馨提示
2021年将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和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迈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2021年经济运行的核心主题,同时也将替代非常规刺激政策成为需求扩张的基础力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制度的显着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全球经济迈向复苏已是普遍的共识,但2021年仍旧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如果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仍然存在。另外疫苗被证实有效后,全球货币政策是否会有边际上的收缩,这将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巨大的影响。